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问题引发业内关注。在日前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的讲话给互联网企业敲响了警钟。上述负责人表示,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旗下机构将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形成业务闭环,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希望这类机构提高站位,积极配合监管,切实整顿超范围信贷业务,消除利用支付拓展交叉金融业务的风险隐患。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对金融业务交叉嵌套予以警告,后续可能会进一步考虑如何实现对整个业务过程的实质穿透监管,比如对从业机构提出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和数据上报要求,避免引起系统性风险。
大科技金融应需而生
总体而言,金融业务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客户需求。互联网企业既不缺用户,也不缺技术或应用场景。因此,在深入涉足和发展金融业务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性。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提到,在金融供给和服务覆盖面仍有不足的中国市场,以BATJ为代表的中国大科技公司不断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如阿里巴巴集团基于电商平台基础,发展出可以提供移动支付、小微贷款、理财、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的金融科技开放平台,即蚂蚁金服;腾讯集团基于社交平台QQ和微信的连接和流量优势,发展出覆盖移动支付、理财、银行、小贷等业务的腾讯金融科技等。
《报告》认为,大科技金融的服务领域已由支付业务不断向信贷、保险、货币市场基金等领域拓展,其中,网络支付和线上信贷业务受到的关注最为广泛。
“形成业务闭环,业务过程难以被穿透监管,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我们倾向于认为这里说的嵌套与闭环指的是业务场景、支付工具、贷款方等都属于同一集团,支付与信贷流程在一个体系内完成,对穿透式监管形成一定的压力和考验。”一位业内人士说。
“支付业务与信贷等其他金融业务交叉嵌套,因为信息不透明,闭环业务有可能绕过银联和网联的监管,使监管层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不及时,甚至不准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欧阳日辉分析认为,监管层明确提出,闭环业务让监管无法穿透,极易引发风险跨市场蔓延。如果金融业务交叉嵌套积累风险过多,将可能传导到整个信贷体系,产生系统风险。根据现有的制度和技术,对支付和信贷闭环、业务交叉嵌套所带来的风险,目前尚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监管层正在积极改善和加强监管,比如,人民银行面对发展中出现的这种新情况,及时出台金控管理办法,开展金控试点,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杨涛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大科技金融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其潜在风险与监管挑战一直都存在,监管的表态表明了对大科技金融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持续关注。”
相关监管部门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商业银行、互联网联合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将该类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纳入金融控股公司监管。
积极主动拥抱监管
“支付+信贷”等金融业务是否还有出路?
欧阳日辉认为,新业态混业经营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可以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努力实现市场创新与政府监管的协同与平衡。
《报告》认为,大科技金融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跨界性,既包括科技与金融领域的跨界,也包括其与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方面的融合。这种跨界是行业层面甚至是体系层面的跨界,比金融领域的综合化经营更加复杂。《报告》建议,正确认识BigTech(大型科技公司)和大科技金融业务当前的潜在风险与发展挑战,构建金融科技监管的长效机制。
“面对监管层的提示,互联网企业应该积极主动拥抱监管,规范科技公司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目前,行业里头部公司的支付、信贷、保险等业务,严格按照监管以子公司的形式独立运营,都是持牌经营,并接受严格监管,相关数据和信息按要求报送监管。”欧阳日辉建议,未来,监管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互联网企业报送信息的及时性监管,有效避免交叉嵌套风险,也是整个行业规范的方向。头部公司应该带头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改进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机制。
07-07 来源:网络整理
09-04 来源:网络整理
09-04 来源:网络整理
06-30 来源:网络整理
06-30 来源:网络整理
08-07 来源:网络整理
07-18 来源:网络整理
09-16 来源:网络整理
06-24 来源:新浪新闻
09-04 来源:网络整理